以前經常“路過”中山堂。
(我常從台北車站散步到西門町。
走著走著,就路過中山堂了。)
每次經過、看著這棟列為二級古蹟的建築物,
心裡總想著:
有機會的話,我想進去參觀一下展覽。
(裡頭有常設展,也有特展喔!)
有時間的話,我想上2樓堡壘咖啡來份下午茶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@中山堂外觀:
不管多少次,我總會忍不住多看它一眼。
別小看這三個弧形的拱圈。
入口門廊可是以「中村式人造石塊」為建材。
柱身崁入壁燈,作工相當精細呢!
@側看中山堂:
側拍中山堂時,真的有『堡壘』的感覺。
@堡壘咖啡戶外陽台:
堡壘咖啡館位於中山堂的2樓。
多麼方便啊!大家應該可以瞭解,
我為什麼這麼想進去喝咖啡了吧!
@中山堂前廣場:
堂前廣場很大。
牆上有『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節紀念碑』。
原本這篇文是打算在光復節PO的。
(那為什麼現在才PO上來呢???)
說來慚愧!
我竟然把臺灣光復節的日子搞錯了。
人客啊!
臺灣光復節是每年國曆的10月25日。
不是12月25日、也不是10月31日喔!
(這年頭,大家應該都只記得聖誕節和萬聖節吧!)
@環境清幽:
姑且不論在裡面辦公的人忙碌與否。
我怎麼拍~都是一片綠意盎然的畫面。
搭配上二級古蹟的建築。
環境算是相當不錯!!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@驗明正身:
碑上刻著『清臺灣布政使衙門舊址』。
隱身於中山堂旁的綠叢中。
碑上的簡短說明,幫中山堂做了小介紹。
(以下簡介資料來源:臺北市中山堂管理所官網。)
@臺北市中山堂簡介:
1928年日本人為了紀念日皇裕仁登基,
並作為施政紀念事業重要建設項目之一,
拆除了清末布政使司衙門,
並將部分拆除的建築物移到植物園陳列,
而在原址開始籌劃興建「臺北公會堂」。
「臺北公會堂」正式動工是1932年11月23日,
工程費時四年,於1936年11月26日建造完成。
主要設計者為總督府技師~井手薰。
全部工程共耗費98萬日圓,
動用工程人員94,500人。
公會堂的建築本體,
採用鋼筋混凝土所造,為四層式鋼骨建築。
是當時依現代建築法所建最牢固的結構體。
無論其耐震、耐火、耐風,其性能均極為優良。
公會堂面積1,237坪,建築物總坪數則有3,185坪。
主要特色是,建築式樣採極自由的形式,
並具有西班牙回教式建築風格。
其空間可容納人數,位居第四位。
(僅次於東京、大阪、名古屋等公會堂。)
民國34年(1945年)抗戰勝利台灣光復,
台灣省受降典禮便在公會堂舉行,當時場面極為盛大。
被日本人統治51年的臺灣,正式重返祖國懷抱。
光復後「公會堂」更名為「中山堂」,並由臺北市政府接收。
內部的「大集會場」、「大宴會場」「普通集會室」,
也同時改為「中正廳」、「光復廳」,以及「堡壘廳」。
中山堂在過去歲月裡,
經常為政府接待外國貴賓的場所。
由於這些珍貴歷史,
突顯了中山堂的特殊地位。
內政部於民國81年(1992年),
將中山堂列為『國家二級古蹟』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@地址:
臺北市延平南路98號。
@電話:
(02)2381-3137。
@交通:
捷運:
西門站(5號出口)。
聯營公車:
0南右、0東右、0西、9、12、25、49、52、
201、202、205、206、209、212、218、221、
223、231、232、233、234、235、238、239、
242、243、246、249、250、252、253、259、
260、262、265、281、302、304、307、310、
601、604、624、628、701.
(附近博愛路站、衡陽路站、軍史館站,
到站後,徒步約五分鐘,可抵達中山堂。)